做强产业 做实创新 做优服务
发布时间 : 2023-10-15 13:54:59纺织产业是兰溪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十三五”期间,兰溪市纺织制造业列入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名单。成功创建了“中国织造名城”“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牛仔面料出口共建基地”“国家火炬兰溪差别化纤维及纺织特色产业基地”“兰溪棉纺织品省级出口基地”等11个国家级、省级金名片,2018年兰溪获批创建全国棉纺织织造知名品牌示范区,兰溪纺织共拥有浙江名牌13只;获得浙江制造“品字标”品牌企业4家、获得浙江制造标准企业名单7家。以万舟控股、立马云山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家纺、牛仔、毛巾、产业用纺织品七大细分群体的产业带动效应明显,基本确立了兰溪棉纺织产业集群化协调发展的竞争优势,产业规模在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稳居中上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兰溪纺织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棉纺织面料生产基地之一:纯棉弹力休闲面料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80%,牛仔布产量居全省第一,各类毛巾总产量居全国同级县市前列。2020年,兰溪纺织产业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58家,产值223亿元,已经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兰溪纺织产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7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6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通过省级专家组鉴定的新产品数量达到37只。鑫兰纺织、汇明提花入选金华市隐形冠军企业;金梭纺织、双灯毛巾、众鑫环保入选金华市隐形冠军培育企业;鑫兰纺织的“鑫兰帷幄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得2020年度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2020年11月发布的棉纺织行业竞争力百强与4月份发布的营业收入百强榜上,兰溪纺织企业入选数量均为11位。
为推动棉纺织产业创新,2018年,兰溪开始启动创建棉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019年列入省综合体创建名单。
兰溪棉纺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位于兰溪市兰江街道朝晖路1333号,以棉纺织检测中心大楼为核心,实用面积约5300平方米,是兰溪棉纺织行业的一站式产业创新服务综合管理平台载体,依托各高校院所,按照分布式综合体建设的思路,在1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了10余个校企合作研发机构。同年,在杭州打造兰溪时尚纺织创意设计“人才飞地”,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引进棉纺织创意设计人才。目前,2大实体平台均已投入使用。
综合体建成以来,兰溪市委市政府秉承“边建设、边运行、边服务”的建设思路,集聚“六链融合”、“三强两优”两项支撑,聚力做好“智造赋能”、“平台赋能”、“机制赋能”三篇文章,始终把做强产业、做实创新、做优服务作为综合体建设的根本要求,助推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可持续经营。
“智造赋能”做强产业。兰溪紧扣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趋势,全力发展“智能制造”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全力引进“智能制造”技术、资源、人才、成果、平台,聚力建设时尚创意引领、智能创造支撑、创新服务有力的效益型产业集群,纺织“+智能”和“智能+”纺织两翼齐飞,国内一流的“时尚棉纺织智造中心”雏形初现。棉纺织产业的智能化改造之路不仅为兰溪带来“数字蝶变”,“兰溪织造”正稳步向“兰溪智造”转变,2020年5月,面向全省的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落户兰溪,成为全省 “1+N”平台体系应用的标杆。2021年7月,全国的“智能制造进园区·兰溪站暨2021中国纺织工业智能制造现场会”在兰溪成功举办。
2020年,依托综合体,智能制造领域专家为企业制定完整诊断改造方案 14个,提供技术咨询、智能制造方案评审50多次,培训授课20余次。政府的引导、专家的指导换来企业的华丽转身,30家纺织企业智能化改造试点完成验收。
“平台赋能”做实创新。棉纺织综合体一方面着力打造技术平台,推动智造技术创新、智能技术研发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一方面着力打造纺织云平台,支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行业组织共建共用,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同时着力打造供应链平台,建起“纺织品牌+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于一体的综合性棉纱纺织品交易平台。累计导入创新资源16个,引进高校院所6个,集聚高层次人才836名,建有1个省级检验检测平台和2个工业设计中心。棉纺织综合体设立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有12个院企共建研发中心,建成1个“人才飞地”。引进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省农科院等7所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工作站。引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等国家级、省级创新资源,成立兰溪纺织产业发展协同创新联合体。浙江理工大学兰溪纺织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等院校是综合体的共建单位。基于彩棉的纺织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及医用纺织品研发项目、“两高一低一无”绿色环保浆纱织造生产示范项目、生产设备互联互通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等3个项目列入省级重点。
“机制赋能”做优服务。综合体瞄准“1+X”建设目标,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全链推进的协同推进机制,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层级明晰、支撑作用显著、示范效果突出的公共服务体系雏形初现。积极探索建立“科研+产业+资本”的运行机制和“政府+研究院+企业+联合体”的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模式。2020年,兰溪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投入运行,整合高校资源建起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8支专家服务团队全面赋能综合体发展。
机制创新让受服务企业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2020年,累计承担关键共性技术项目18项,攻克企业技术难题81个,全年累计服务企业1563家次,服务企业收入2639.2万元。成功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兰溪已经连续三年举办全国性纺织行业专业大会,兰溪纺织声誉进一步扩大。
高起点实施综合体数字化改革。通过数据收集、清洗、挖掘,实现创新资源可视化,着重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产业工程师共引共育共享、公共创新服务跨部门协同,实现融合集成创新和服务供给创新,通过企业创新画像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高水平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工程师培育,建设本土工程师培训中心;聚焦工程师引进,建设工程师共享中心。建立健全海内外人才共享机制;聚焦成果转化,建设工程师技术转化中心;聚焦项目孵化,建设工程师项目孵化中心;聚焦创新服务,建设工程师创新服务中心。成立棉纺织产业创新服务联盟,统筹全市工程师资源,为棉纺织重点企业提供科研顾问、技术咨询、问题解决等服务,开展协同创新。
高标准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拟联合基金公司等主体成立兰溪科创引导基金,以“股权投资+供应链金融+科创园孵化+上市辅导”的综合金融服务,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产业整合。
高水平建设杭州滨江“飞地”。将其打造成兰溪招商引智和招院引所的重要窗口,形成”飞地+综合体“互联互通、双轮驱动模式。
兰溪综合体建设将继续坚持开放共享原则,推进共建与融合工作,提高产业服务整体水平。实现协同推进,加强合力共建。重点引进高能级平台,发挥联合攻关、协同改革、共建共享的大平台作用;创新要素供给,加快资源聚集。遵照“1+X”工作机制要求,引入股份制合作等市场机制,吸引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和创新载体向兰溪聚集;强化政府有为,助力市场发展。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共建模式,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提高自我造血功能,推动公共服务开放、共享、互联、共赢;完善服务平台,打通连接通道。强化专业性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全要素配置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使其成为浙中创新的一张闪亮名片。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