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30年中国涤纶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 : 2023-10-26 04:38:52AG平台真人 真人AG 平台官网涤纶于 1941 年在英国研制成功,1947 年在英国实现工业化生产。20 世纪50 年代初,杜邦公司首次实现工业化生产。50 年代后期,涤纶工业化生产技术逐渐成熟,随着更多企业进入涤纶生产领域,涤纶产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72 年涤纶成为合成纤维领域中产量最大的纤维类别。我国的涤纶产业起步于 20 世纪 60 年代,国内此时已有少量的化纤实验工厂进行了试验性生产。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以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引进聚酯生产技术,初步建立起我国涤纶工业的生产体系。20 世纪 70 年代末,由于聚酯纤维配套装置技术的进步,我国涤纶工业基本上满足了纺织需求。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需求增加,带动行业的产能持续提升。2003 年以后,聚酯技术不断优化,大型纺纤装置和新型材料的应用,推动涤纶产业生产效率逐步提升,行业产能充分释放。
随着涤纶产业的发展,常规涤纶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产能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下游应用领域日益拓宽、消费者的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各国开始注重发展差别化、美观化、健康化、功能性的“绿色”涤纶产品,包括低熔点涤纶纤维和再生有色涤纶纤维。
20 世纪 70 年代后,市场陆续出现了 PE/PET、PP/PET 皮芯复合纤维等品种。20 世纪 80 至 90 年代,PET 纤维高速发展,低熔点 PET 复合纤维不断涌现。在我国,2000 年以后低熔点等差别化聚酯的研发得到重视,部分代表企业开始在国内生产低熔点聚酯切片及复合短纤维,产品领域从床垫、纺纱扩展到卫生用品、汽车及建筑工程用吸音隔热材料等。
在中空纤维方面,20 世纪 70 年代,业界推出三维中空纤维。20 世纪 90 年代,中空纤维在我国开始发展,随后功能及用途不断增加,从服装、沙发填充拓展到床上用品等。在功能多样化的同时,我国涤纶纤维不断向高端产品发展,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例如在高端卫生材料用纤维领域,我国已研发出微细旦低熔点皮芯复合卫材用纤维,适用于高端卫生吸收性用品生产,有效填补国内相应市场的空白。
20 世纪 70 年代,聚酯回收及再加工技术出现。1980 年,美国公司成功开发了甲醇解聚回收 PET 的工艺流程。1993 年,美国的 Wellman 公司开始回收废聚酯生产纤维。2002 年,日本帝人株式会社规模化采用化学法生产再生纤维产品。在我国,2000 年左右,江苏出现了一批乡镇企业,专门收购废丝、废聚酯块并加工成泡料,用来纺制强度要求不高的普通棉型短纤维。
之后,随着发达国家将废弃聚酯材料大量出口到中国,我国再生纤维行业得以蓬勃发展。2009年之后,我国再生涤纶纤维行业经过不断整合与洗牌过程,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制造设备和生产工艺水平持续提升。
随着再生技术进步,我国再生涤纶产品类别日益丰富,从单一的普通棉型短纤维发展到粗旦纤维、异形纤维、高强彩色纤维、有色抗菌涤纶纤维和阻燃再生短纤维等多样化类别。同时,再生涤纶产品应用领域逐步扩大,从纺纱织布拓展到填充材料、家用纺织品、汽车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等用途。
我国化学纤维产量规模整体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16-2022 年,国内化学纤维产量从 4,886.36 万吨增长到 6,697.80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 5.40%。作为全球化学纤维的主要供应国家,中国化学纤维产量在全球占比最高,2021 年我国化学纤维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达 75.97%。
涤纶在化学纤维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是化学纤维产品构成中主要细分产品类别,2021 年涤纶在国内化学纤维产量所占比重高达 82.20%。同时,我国作为涤纶生产大国,产量在全球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2020 年我国涤纶在全球涤纶产量中占比达到 86.21%。
近年来,我国涤纶产量规模在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2016-2018 年国内涤纶产量增长势头平稳,处于小幅增长的运行阶段。2019 年国内涤纶产量增长较快,达到 4,751.00 万吨,2020-2021 年中国涤纶产量保持增长趋势,2021 年增长到5,363.00 万吨。
作为涤纶的主要细分类别,涤纶短纤维是重要的纺织、无纺织等产品生产的原材料,下游应用领域广泛。我国是全球涤纶短纤维的主要供应国,根据2021 年《中国化纤蓝皮书》,2019 年我国涤纶短纤维产量占全球涤纶短纤维产量的比重达到 61.45%。近年来,我国涤纶短纤维产量呈现波动上涨走势,2016国内涤纶短纤维产量为 914.89 万吨,到 2021 年达到 1,077.00 万吨。
作为全球主要的涤纶短纤维生产国家,我国的涤纶短纤维积极向海外出口,2016-2019 年出口量维持在 100.00 万吨左右,2020 年涤纶短纤维出口呈现一定程度的下滑。2021 年我国出口量恢复至 94.71 万吨,2022 年出口量进一步恢复至 99.60 万吨。
我国原生涤纶短纤维市场供给持续增加,常规原生短纤维,例如普通棉型、毛型涤纶纤维等市场供给充足,产能集中度较高,主要用于服装面料等。差别化复合纤维应用领域广阔,并且向高性能的方向发展,可广泛应用于家用纺织、汽车内饰、建筑工程、鞋服材料、健康护理、过滤材料等领域。
在 2018 年之前,再生涤纶规模在社会环保意识增强和产业政策支持等原因推动下,市场快速发展。2018 年,再生涤纶行业产量开始出现回调,2018、2019 年产量分别为 550 万吨、495 万吨。2020 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再生涤纶产量进一步下降至 429 万吨。由于终端市场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恢复,下游应用领域逐步寻求循环利用的再生纤维替代原生纤维,2021 年再生涤纶的产量有所回升,达到 517 万吨。
再生涤纶在生产过程中具有污染排放量少的优势,根据 SRI 公司数据,在美国聚酯行业中,从石油加工到 PET 聚酯,每生产 1 吨 PET 聚酯产生 1.871 吨二氧化碳,而回收利用 1 吨再生 PET 聚酯制造成涤纶,则可以避免该部分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国是涤纶产品的产销大国,废弃涤纶制品的数量规模较大,可以为国内再生涤纶纤维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材料。AG真人 AG平台